查看原文
其他

林安梧:佛心流泉01-启请佛心 妙生佛泉

林安梧 凝听 2020-10-12


“圣俗之际,还此一念尔矣!


主播:林安梧

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本期内容





林安梧

台湾台中人,著名哲学家、宗教学家。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,台湾大学哲学博士。

林安梧师从牟宗三先生,是当代新儒学第三代中极具创造力的思想家,在牟宗三先生「两层存有论」的基础上提出「存有三态论」,认为「儒道同源而互补」,主张融通三教,面对廿一世纪文明的新挑战,展开对话与交谈。方法论上,以船山学、十力学为基础,提出「道、意、象、构、言」五层诠释的中国诠释方法论。林安梧尤为关注儒学的现代适应性问题,近年来更深研哲学治疗学之可能,曾以普通话及闽南语开讲《四书》《金刚经》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等,推动民间书院讲学之风不遗余力!




佛心是佛心,但若执着这佛心,那已不是佛心了!这便是执着而来的遮蔽。话语指向对象,去除话语,回到存在本源!如如自在!真空妙有!


「佛心,非佛心,是之谓佛心」


「流泉,非流泉,是之谓流泉」


佛心何在,就在你那里。没说时已在了,说了还在,再说,竟然不在了。不因为别的,只因为你说了再说,就在这样的展衍过程流失掉了!


话语是道理的彰显处,但同时又是道理的遮蔽处!


彰显的道理,未得实践,它竟会生出一种遮蔽来。这遮蔽不是来自于道理本身,而是来自于衍申出来的话语,因这话语,起了执着,成了遮蔽!


佛心是佛心,但若执着这佛心,那已不是佛心了!这便是执着而来的遮蔽。正因如此,必须要有一「遮拨」的方法,说「佛心,非佛心」。就这「非」启导了我们,让我们去执除遮,还归本源!


话语指向对象,去除话语,回到存在本源!如如自在!真空妙有!


「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」


神秀法师,这说得当然「的当」,但问题就在于「太的当」,「的当」地「执住」了!就此而不的当了!若到此境,尽管你「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,还是有病!


任你如何拂拭,任你如何时时,来之已去,去之又来,那尘埃总是尘埃,你惹了它,它也就惹了你。


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」


幸得慧能法师勘破了此中蔽障,还得一片清楚明白!菩提只是个净洁明白,那来个树;明镜更只是个当下,即寂即照,了无挂碍,何得个台呢?


「物」,话语的对象物不是物之本身,物之本身是个「真空」,是个「真空」方成其「妙有」。


放下了,没有物累了,只是个「如」,尘埃何在!即如尘埃,已非尘埃矣!


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!


五祖弘忍大师要徒众对着神秀的诗偈柱香礼拜,依此修去!却又召来神秀说你未见自本性,你对自家真实本性没有体会。


「修」是「修」,「见」是「见」,「修」了不一定「见」,「见了」还得「起修」。


「修了」虽仍未见,但总利益众生;利益众生,亦不枉然。


「见了」还得起修,起修忍持,方是佛道。「见了」却自放了,还是未见。


五祖弘忍就耽心这事,看了慧能的诗偈,既怀欣慰,还得让人擦去!是啊!擦去了可好,正因擦去了,才是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哀!」


佛心何异众生心,一念觉,这众生心即是佛心!


即此佛心,一念不觉,亦成了众生俗心!


圣俗之际,还此一念尔矣!


启请佛心,妙生流泉!佛心如如,流泉涓涓!


(林安梧丙戌之秋十月二日于台北元亨斋)


-详细内容点击上方音频-




【相关阅读】


林安梧:《论语圣经译解》


错误的学习,真可怕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